钢材77资讯网

郑玉春: 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这是一次新老朋友、有志之士相识重逢、畅叙友谊的汇聚;这是一次业界翘楚、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谋发展的盛会。在万物葱郁的盛夏时节,聊城,这座被京杭大运河滋养百年的古城,再一次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2023年7月29日,“首届中国钢管产业峰会暨黑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隆重召开。本届峰会以“绿色低碳创新谋变”为主题,来自国家部委、政府机构、全国商协会组织、钢铁企业、产业内企业等相关领域500余位嘉宾亲临大会现场,超十万人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参与本次峰会,共同热议钢市变局,谋划未来发展,赋能钢铁产业链优化升级,为钢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一幅壮美画卷。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玉春受邀参会并发表了《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的主题演讲,以下是精彩演讲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行业发展情况。粗钢产量方面,去年我们的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54%,这代表世界一半以上的钢是我们生产的;在世界前二十大公司里,我们占据十一席,其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产量过亿吨,位列世界第一。过去安赛乐米塔尔是排世界第一的,但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不好,安赛乐米塔尔的产量一降再降,现在跟宝武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另外,从粗钢和钢材的日产水平来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去除了落后地条钢产能和部分过剩产能,从而使粗钢日产和钢材日产水平之差在2018年降到了最低水平,显示表外粗钢产量基本出清。但随着市场周期变化,需求转为旺盛,叠加前期去产能的影响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盈利大幅增加。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及企业盈利的大幅增加,势必吸引资本入场,我个人怀疑有逃避监管之外的不合规产能不断出现,从而导致现在粗钢日产水平与钢材日产水平之差又回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的水平,也就是现在又出现了大量表外粗钢产量(没有在统计局数字里),很有可能是现在社会上存在大量小电炉钢企业。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行业的普遍重视。

钢材贸易方面,尽管我国钢材出口量与峰值相比有较大的下降,但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出口国。今年上半年由于钢铁企业生产供应恢复很快,而需求恢复很慢,所以市场供应压力非常大,导致企业出口动力增加,钢材出口同比较大幅度增长。7月24日政治局会议之后,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预计下半年需求将会有所改善,下半年的钢材出口可能会恢复到与往年类似的趋势,即前高后低。

行业运行方面,受需求不足的影响,现在行业整体效益不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行业整体效益不好的同时,我们依然有一些企业现在效益不错。这些企业里面,要么是在一个地区里是一个主导企业,要么是在细分市场里面的有主导产品,并且占据较高比重。这两类企业当前效益比较好。这提醒我们,未来我们钢铁行业,包括管材行业,企业未来的结构调整应该要向这几个方向去做。

对于今年的需求来讲,上半年粗钢表观消费是下降的,预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向好,下半年需求可能有所恢复。总的来讲,今年粗钢表观消费可能是零增长。

下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谈几点认识。首先从政策角度来讲,对行业影响最大的一个低碳发展,另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并且在这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我最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央多次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是在钢铁行业,不客气的说,目前来讲是政府的作用发挥相对较多,而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产能治理方面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如何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面临很多挑战。

低碳发展方面,对于碳达峰,其实有不少人还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那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我们现在主要是要做技术储备,到2030年之后再减排就可以了。但实际上2030年碳达峰是有天花板的。在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有金融机构曾在2020年做过分析,如果未来十年我们GDP年均增长6%,那么到2030年还有大约10%的排放增量。如果是年均增长5%,那么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二氧化碳排放就没有增量了。从现在发展形势看,未来到2030年我们实现年均增长5%的目标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可以实现年均5%的增长,但年均6%的增长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到2030年几乎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了。

受排放结构的影响,作为制造业排放第一大户的钢铁行业在“十五五”期间有可能面临国家更加严格的排放限制,所以这方面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发改委前不久刚公布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其中提到“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各地要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计划,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而这将成为未来淘汰落后的新标准。

再从未来发展环境来看,中央提出未来我国将面临“三重压力”,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

从需求收缩角度来看,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都已进入到中后期,快速发展已基本结束。而从周期性变化来看,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进入到本周期的下行阶段。从对钢铁行业影响最大的房地产行业来看,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发展已到弧顶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包括城市、镇和农村的家庭,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人均住房间数已达1.2间/人,总量上已经进入了“不缺房”的时代。数据显示,我国有33%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50平方米以上,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当然,我们也有15%的城镇家庭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几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未来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主力军。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就是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激增,二手房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开始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我个人理解,“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指的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供不应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甚至是供大于求。尽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还会出台进一步的鼓励政策,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回缓,但供求关系的改变可能会对房地产建设规模产生影响。去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施工面积超过了90亿平米,但销售面积只有大约14亿平米,而且目前市场待售面积还在增加。因此,未来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而新开工面积对钢铁行业影响很大,从数据来看,我国螺纹钢的产量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密切相关。所以,钢铁行业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变化。

从供给冲击的角度来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大典型行业,一个钢铁,一个煤炭。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我们大量的煤炭产能消失,导致煤炭供应短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甚至前几年由于煤炭供应不足导致限电,从而造成典型的供给冲击。钢铁行业过去几年也曾经出现过这个现象,由于供应不足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对下游行业造成很大影响,如造船行业,而且导致铁矿石价格水涨船高。我们现在是依靠行政的办法控制产能,从而实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然而,需求是周期性变化的,但产能不可能做到周期性调整。在需求高峰时做到供需平衡,那么在需求低谷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相反,如果在需求低谷时做到供需平衡,那么在需求高峰时就会造成供给冲击,导致价格暴涨,并且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产能过剩。而要解决产能过剩带来的效益下降的问题却不能只通过产能治理来解决,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

再从预期减弱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潜在GDP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回落。此外,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影响不断加深,产业链重构和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出口增长将受到较大影响,出口拉动作用将减弱。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基数,以及发展阶段等原因,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发展时期已基本结束,制造业投资中传统制造业受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也已过投资高峰阶段,新兴产业的投资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所占比重较低。此外,我国人口增长率下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基本结束高速增长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将进入调整阶段。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已进入到钢需求的弧顶平台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之后,有可能进入到需求下降的阶段。判断的依据是,我国制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阶段是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而据我们对世界主要国家人均钢消费发展规律的分析,中等发达国家人均钢消费在400—500公斤,即使按照人均500公斤计算,14亿人大概就是7亿吨,而我们现在是10亿吨左右,考虑到一部分出口。那么到2035年我们也要减少2-3亿吨的钢,所以,未来钢需求是一个下降的趋势。

而这个过程,如果参考美国的经验,很可能不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而是会出现一个断崖式下降。美国人均钢消费的弧顶区大概是40年,前20年包括了二战特殊时期,后20年就是美国60--80年代,美国梦的时期,持续了20年。如果说我国是从2014年的时候进入弧顶平台区,那么20年之后正好是2035年左右,预计到那时候,可能会到人均500公斤左右消费水平。当然,美国是降到了300-400公斤的水平,如果参考美国的经验,我们可能下降的更多,但我国制度不同,我们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也比美国多。

除了总量会发生变化之外,在结构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在产品结构方面,根据发达国家当前的消费结构和我们现在的消费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建筑用钢比重会下降,制造用钢比重会上升,但是建筑用钢仍然是最大的用钢行业。我们现在建筑用钢大约占55%左右,其中房地产大概占35%,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对钢铁行业影响大的原因。除了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下降之外,建筑用钢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未来在建筑领域里面,钢结构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螺纹钢的比重下降,而板材和管材的比重上升。

在区域结构方面,随着未来的需求下降,在区域结构上也会面临调整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北部生产的钢材运往南方,而随着未来需求下降,以及近年来在南方建设的新钢厂不断投入生产,南方的钢材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北方钢材还能不能南下?怎么调整?这个都是值得考虑的。

在工艺结构方面,当前为应对低碳发展,我们很多专家,以及国家政策都提倡发展电炉炼钢。电路钢确实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现在美国短流程电炉钢厂的效益要好于长流程高炉钢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现在大规模发展电炉炼钢会面临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资源不足,我国废钢资源相对钢消费量来讲,其比重还比较低。现在短流程电炉炼钢成本高于高炉长流程炼钢成本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不足,导致废钢价格处在高位水平。大规模上这么多电炉,都去抢本来资源就有限的废钢,那么废钢价格会更高,成本竞争力会更低,而未来钢铁行业大概率会是一个低利润率的行业,所以我个人不赞成现在大规模搞这个事情。在有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的地方可以搞一点,但是大面积推广,我个人认为还不到时候。

下面对高质量发展谈一些认识。尽管国家出台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现在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产能没有增加,但产量却依然增长的现象,甚至一些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得离谱。包括兼并重组等,现在都在做,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个人认为高质量发展至少要做到产品质量要高,运行效率要高,经济效益要好,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等等,简单一点讲就是要高效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钢铁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核心竞争力问题,即在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保证实现稳定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模、品种,不能片面追求“高端化”。

依靠创新发展这方面相信大家都理解的比较深,不多讲了。讲一点数字化,有一个说法,“数字化不搞肯定不行,但搞数字化不一定行”。我们现在对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解也存在一些误区,现在做的大多是数字化加自动化,跟智能化差别非常大。举个例子,美国大河钢厂,这个钢厂不是钢铁企业投资的,而是搞人工智能的技术公司投的,一期完成后人均产钢超过3000吨,二期建成后,人均产钢会超过5000吨。

我们现在跟美国比没有土地跟能源优势,如果这个推广开了,我们连人工成本优势都没有了。用在美国大河钢厂的是公司级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技术,包括感知引擎、预测引擎和推荐引擎三个主要部分,它能感知出以前不知道的风险或机遇,可以让你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告诉你为什么。它能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策略,然后将你的选择反馈回来进行学习和优化。与美国钢厂的智能化发展相比,我们还差的比较远。现在钢铁企业搞数字化,有了一堆生产线数据,但这些数据没有与市场数据、宏观数据等社会上的数据相结合,现在主要是反映在运行效率提升方面,还没有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未来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需要在算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所以智能化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兼并重组方面,我们过去定了很多目标,但我个人认为,兼并重组的目的是要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只是单纯的做大没有太大意义。目前兼并重组的一个目的是要能够改善行业的运行质量,也就是提升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前面讲了,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常态,不能总指望国家依靠行政的办法维持市场的供需平衡,而是要靠行业自身。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依靠提高集中度,而这个集中度不是集中在一批大企业,即使搞十个浦项恐怕也不解决问题,而是要集中在一个龙头企业。

也就是说要在一个区域市场内培养一个龙头企业,而不是一批大企业,这个龙头企业要有能力通过自身生产节奏的调整就可以维持本区域的供需平衡,即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可以开足马力满足市场需求;而在市场需求疲软时,又可以通过关闭部分产线减少供给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从而保证盈利,起到市场的定海神针作用。而不同市场区域之间是竞争关系,可以确保在全国不形成绝对垄断,从而保证下游及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经研中心推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从这个体系可以看出,我们是从八个方面评价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包括发展质量、供给质量、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智化、发展安全、社会责任、区域环境等。这里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包括了区域环境,这是在目前社会上所有类似评价体系中独有的。

因为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所在区域的条件,这个区域即是自然区域,也是市场区域。一个企业不能不顾区域条件的限制而盲目发展,特别是不能一味做大。不可否认,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但这个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企业追求大规模的一个目的是要摊薄固定成本,但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的销售半径也会随之加大,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也会随之提高,而过了一定的边界之后,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成本反而会上升,规模经济会变成规模不经济。因此,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所在区域市场的具体情况,重新审视企业在规模、品种等方面的发展战略,为今后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并执之以恒的贯彻下去。

资讯监督:刘奕17739761747

资讯投诉:李瑞15981879377

最新相关

海外矿业投资这四大风险不得不防

7月3日,国内矿业巨头紫金矿业发布了关于上交所下发的《2022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称"公司近年来大额对外投资以获取金、铜、锂等重要矿产资源为目的,或者围绕主营业务产...

CCER签发重启后首批方法学解读

CCER签发重启后首批方法学解读

赵禹程为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工作,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

河南铝行业如何应对CBAM?

根据2023年5月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从2026年起,14种出口到欧盟的铝产品将被征收碳关税。2023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铝产品总量为68.9万吨。按此出口量推算,每年将产生约4.5亿欧元的碳...

5月钢材出口缘何仍近千万吨?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5月,我国出口钢材963.1万吨,环比增长4.4%,同比增长15.3%,增速有所回落;均价783.7美元/吨,环比提高0.8%,同比下降15.0%。1月-5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465.5万吨,同比增...

上市钢企股价保卫战持续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 樊三彩 报道8月2日,山东钢铁(600022)发布公告称,截至2024年7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9497万股,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8877%,购买的最高价为1.35元...

"世纪大收购"仅差"临门一脚"?

"世纪大收购"仅差"临门一脚"?

英国当地时间4月24日,英美资源集团(AAL)发布声明称,已收到必和必拓(BHP)"主动提出的、不具约束力的、高度附带条件的合并提议"。必和必拓报价310亿英镑。仅在一天后,英美资源就果断拒绝这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