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苓
7月18日,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装焊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台昼夜奋战的工业机器人让人深切感受到智能制造迸发出的力量。
《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从陕西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获悉:自2015年工信部决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起,陕西省按照“试点引领、创新模式、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应用,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扎实成效。
企业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陕西省制订了《陕西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陕西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先后召开陕西省智能制造暨技术改造推进会、陕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暨业务培训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认定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扎实开展工作,陕西省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推进重点产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数字产线、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企业智能化水平和生产经营指标大幅度提升。如法士特20余种关键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8.04%,生产效率提高42.85%。宝钛集团建成了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运营成本下降25.2%,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2.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覆盖面广。目前,陕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已涵盖装备、汽车、光伏、电子、原材料、消费品6大行业。陕西省在汽车零部件、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光伏组件、电子终端、金属材料、石油化工、消费品等领域已有38家企业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支持,数量居全国前列,为陕西省智能制造工作推进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陕西省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称号的企业有14家,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项目24个(目前已验收项目10个,在建项目14个,累计获得工信部资金支持3亿元),已建成国家级数字化生产线、车间16个(在建14个)。在此基础上,为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应用,陕西省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并在相关产业领域累计形成了63户省级示范企业,2017年以来累计支持资金8200万元。同时,陕西省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以陕鼓、西电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研究专项,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西电集团“开关设备数字化车间运行管理标准”、陕鼓集团“动力装备全生命周期智能设计制造及云服务系统标准”的制定验证,对行业同类型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作为智能制造的主要环节,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在陕西省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西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宝鸡陈仓科技工业园4大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分别设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汉中市引进的沈阳新松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已落地,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智能制造联合研究院、机器人应用研发创新基地、机器人装备生产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智能制造装备实力雄厚。近年来,陕西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也实现快速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制造装备不仅包括工业机器人,还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专用智能装备等。其中,专用智能装备主要包括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智能环境监测设备、成套智能化生产线、智能传感器等。
陕西省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有着雄厚的实力,以秦川机床、宝鸡机床、汉江工具、渭河工模具等机床工具企业为龙头,西安北村、西安华欧、秦川格兰德、凤城精密、龙腾机械等企业为骨干。另外,还有西北机器、忠诚钣金、宏达实业等诸多配套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化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优势。在智能传感器生产方面,宝鸡市优势突出,已形成从膜片、线缆、壳体、敏感元件到变送器的完整产业链。